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慢性疼痛和不孕。各期内异症均可导致不孕的发生,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生殖能力,其中包括盆腔粘连、排卵障碍、卵子质量下降、黄体功能缺陷、受精障碍、自身免疫缺陷及种植失败等。迄今为止,关于内异症对输卵管各部位解剖及功能的影响尚无深入研究。
1、微小和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输卵管的影响
微小和轻度内异症病变是指ASF分期中I~II期患者。其引起不孕的原因主要与腹腔微环境异常、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及输卵管结构和功能改变相关。轻型者对输卵管的影响主要以间质部、壶腹部及伞端为主。
2、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输卵管近端的影响
根据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含有子宫内膜的血液经由输卵管逆流入盆腔导致内异症发生,那么输卵管作为必经通道也不可避免会遭受内异症病变的损害。14.3%的患者因近端输卵管阻塞而切除的输卵管组织内发现黏膜内异症,即在输卵管腔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输卵管近端阻塞合并盆腔内异症者比例高达68%,且多为早期内异症。此外,内异症患者输卵管灌注压力明显高于非内异症不孕人群,而高管腔压力者妊娠率则明显降低,当对管腔高压力的患者应用抗内异症药物治疗时,其妊娠率可得到明显改善。事实上,增生晚期近端输卵管管腔内可能存在黏液、内膜碎片等非结晶性物质,特别是在高雌激素水平状态下,这些非结晶物质可能会造成近端输卵管一过性痉挛或阻塞。在输卵管造影检查(HSG)中表现为输卵管近端的阻塞,排卵后,雌激素水平相对降低而孕激素水平随之升高,管腔痉挛消失,非结晶性物质排出,输卵管随之恢复通畅状态。但当内异症发生时,输卵管腔内的病灶可使管壁平滑肌、黏膜纤毛活动障碍,不利于管腔内的黏液栓、组织碎屑等非结晶性物质排出,表现为长久的或反复出现的近端阻塞,需要通过腹腔镜下加压通液或导丝疏通。对于这类反复近端阻塞者应用抗内异症药物治疗后,再次HSG检查发现输卵管近端恢复通畅,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近端输卵管短暂的阻塞发生可能是内异症所致。
3、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输卵管远端的影响
早期内异症很少造成严重的输卵管周围粘连,但可导致输卵管解剖的细微变化。已有报道显示,输卵管远端微小病变,例如输卵管伞端粘连形成黏膜桥、输卵管包茎、输卵管副开口、输卵管憩室及输卵管系膜囊肿等,在内异症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升高,而这些细小的损伤可能导致输卵管拾卵功能的下降。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使输卵管纤毛蠕动能力下降。一项体外试验表明,输卵管培养在腹腔液中,内异症组纤毛摆动频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24%其主要由于内异症腹腔液L-6等炎症因子明显增多,抑制输卵管纤毛活动,使其受精卵运输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妊娠发生。
我们的观点是:既然内异症微小病变是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妊娠事件发生,那么仅仅手术去除了肉眼所见盆腔病灶,事实上并没有改变因内异症高雌激素状态导致的一系列盆腔内环境改变。同时,隐藏在输卵管管腔内的异位病灶并不能通过手术处理。因此,理论上术后GnRH-a的应用似可弥补手术处理的不足,使隐蔽的内异症病灶萎缩坏死,盆腔、输卵管及子宫内膜微环境改善。但其仅是理论上的推测和小样本回顾性资料的结果。因此,早期内异症是否需要术后药物治疗还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明。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影响输卵管解剖及功能造成患者不孕。治疗选择应根据患者疾病程度、年龄、是否合并其他不孕因素等综合考虑并个性化治疗。